学术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鲫鲤杂交后代5S rDNA的遗传变异

日期:2017年08月08日 浏览数:

 

    高等生物的5S rDNA是由保守的编码区和可变的非转录间隔区串联组成的,在核糖体折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5S rDNA的分子结构和遗传变异,我们从已构建的异源四倍体鲫鲤BAC文库中筛选到含有5S的克隆并对其进行全长测序,得到了长达16457 bp的5S片段。通过将其与红鲫和鲤鱼基因组进行比对,获得了红鲫、鲤鱼的5S序列,再利用保守引物在二倍体子代2nF1中扩增获得了5S序列,随后对这四种鱼的5S非编码区进行了统计学上的比较分析。同时我们以鲤鱼200 bp 5S片段为探针,在红鲫、鲤鱼及其不同倍性的杂交子代中进行了FISH杂交。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鲫鲤杂交二倍体后代2nF1的5S rDNA保留了双亲的所有类型,未发生丢失及重组;而四倍体的4nF22的5S基因则发生了基因转换,在多倍化的过程中丢失了鲤鱼型的5S rDNA,同时在非编码区插入了串联重复序列。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杂交化和多倍化对杂交后代基因进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成果近日以“Variations in 5S rDNAs in diploid and tetraploid offspring of red crucian carp ×common carp”为题,发表在BMC Genetics期刊上。第一作者为叶利海博士,通讯作者为刘少军教授。

 

 

Variations in 5S rDNAs in diploid and tetraploid offspring of red crucian carp ×common carp.pdf

上一条:TBK1在青鱼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下一条:鲤鲂远缘杂交形成新型同源二倍体类鲫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