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动态 > 正文

红鲤和红鲫体色差异形成的发育机制研究

日期:2018年09月10日 浏览数:

    红鲤和红鲫体表呈橙红色,具有观赏价值且易养殖。红鲤从胚胎到成体,体表都没观察到黑色素细胞;然而红鲫在胚胎期有黑色素细胞的发生,为了阐明红鲤、红鲫体色差异形成的发育机制,本论文以红鲤、红鲫及其杂种为材料,克隆了红鲫mitfa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比较分析了已报道的16种鱼类mitfa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蛋白质理化特性,结合RT-PCR技术,检测了黑色素细胞标记基因mitfa在的红鲤、红鲫及其杂种体色素期胚胎和成体皮肤均表达,但tyrp-1在红鲤体色素期胚胎、红鲫和红鲤成体皮肤中没有或极弱表达。对红鲤、红鲫及其杂种体节期和体色素期胚胎为材料,分离胚胎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在经多次传代后的红鲫、鲫鲤杂种的胚胎培养细胞中观察到黑色素样细胞,RT-PCR检测mitfa、tyr、dct、fms、foxd3和ltk在红鲤、红鲫及其杂种胚胎的培养细胞均有表达,利用构建的mitfa-EGFP质粒,对红鲤、红鲫及其杂种胚胎的培养细胞进行转染试验,均观察到mitfa+细胞,且这些mitfa+细胞能够传代培养。相关研究成果为深入解析鲤科鱼类体色发育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平台。

    该研究成果近日以“Deficient melanin production contributes to the absence of melanophores in early development of red carp”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刘锦辉老师,通讯作者为肖亚梅教授。

 

上一条:金鱼杂交起源的证据

下一条:源于鲫鲂杂交形成的四倍体鲫品系中的核仁显性研究

关闭